
在长辈的晚年生活里,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常披着“身体不适”“老糊涂”的外衣: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慢慢记不清家人的模糊记忆,是脑血管病引发的莫名争吵,或是帕金森病带来的沉默抑郁。这些困扰悄悄让长辈陷入痛苦,还总被年轻人当成“老了的正常现象”而忽略。
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,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岳玲主任医师,用四则门诊故事揭开了这些“伪装”。她提醒:别把长辈念叨的“不舒服”当“老毛病”敷衍;别把“记不住事儿”“脾气突然变怪”全归为“年纪到了”,要留意这些异常背后的健康信号。一旦发现不对劲,主动陪他们找专业医生,耐心帮他们适应治疗。长辈的晚年,不仅需要物质上的照料,更需要一份能“看见他们情绪”的心理守护。
①记忆里的裂缝:一位老医生的故事
70岁的刘老先生本是一位退休的医生,生活里有麻将、有老伴、有一双懂事的子女。外人眼里,他是学识渊博、温和儒雅的长者。可在近几年,他的变化却让家人越来越揪心。
最初,是一些小事——说过的话转眼就忘,明明没发生的事情,却能讲得有声有色。家人以为是年纪大了,记忆差点正常。但慢慢地,情况升级了:他经常无故离家,独自跑去外面租房或住酒店,还常常和人争吵。到了今年,他甚至连续几个月几乎不睡觉,话特别多,买东西毫不节制,一个月花光十几万元。他还自称“天选之人”“国家重点干部”,甚至深夜点火烧铁丝,把酒店经理吓得报警。
这样的表现,大家很容易想到“精神病”三个字。但事实上,刘老先生的根源并不单纯在“精神”层面。
检查发现,他的大脑里布满了旧日的“伤痕”:多年前的脑梗塞在脑子里留下软化灶,脑白质萎缩、血管硬化、微小缺血灶密布。这些器质性的损害,就像在大脑的线路板上打了无数小洞,让信号传递紊乱。结果就是:他的情绪与行为出现了明显异常,表现为“躁狂样状态”。
很多人以为,脑血管病只会导致偏瘫、言语不清,殊不知,它同样可能悄无声息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与情绪。兴奋话多、冲动消费、夸大言行……这些症状,在精神科医生眼里,并不只是“脾气怪了”,而是“器质性躁狂”。换句话说,是脑血管病给精神世界投下的阴影。
这样的病人,往往最让家属困惑:既不像典型的抑郁或痴呆,又和传统印象中的“中风后遗症”不同。殊不知,大脑是情绪和行为的中枢,一旦受损,不仅仅会“说话走路不利索”,还可能“情绪走偏”。
治疗上,除了控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危险因素,防止进一步脑血管损伤,还需要精神科的干预:药物帮助稳定情绪,减少冲动和妄想。同时,家人的陪伴和理解也十分重要。
老先生的故事提醒我们:老年人若突然出现性格大变、花钱大手大脚、夜不成眠甚至出现奇怪言行,不一定只是“老糊涂”,很可能背后隐藏着脑血管病等问题。
因此,面对这类情况,及时就医,完善神经影像学检查和精神科评估,是避免病情恶化的关键。
大脑的健康,不仅决定着我们的记忆和思维,也深深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。脑血管病不仅是神经科的问题,它也可能是精神科的问题。唯有两者结合,才能真正守护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。
本文作者: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马晓晔 岳玲期货配资门户
亿鑫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